歡迎詞

你好,我在91年11月26日開始準備資訊高普考,在92年8月26日參加高普考,92年10月中旬放榜時,
很順利的知道自己考上高考第六名及普考第四名。
在補習班的日子裏,認識一些朋友,認識考很多年的考生、認識新加入高普考行列的考生,對於新人的徬徨無助,對於年年去考年年落榜的考生,好像活在一種不斷重考的惡夢中。感受特別深刻。
全職準備考試的九個月當中,我發現自己前三個月完全準備錯誤,所讀的不是很少考,就是完全不會考,還很天真的去準備,也發現很多人像我前三個月一樣,用絕對錯誤的方法在讀書。
當我瞭解到國家考試的祕密之後,開始給自己下一個願望,如果有幸考上,我一定要幫助後進考生。
所以上榜後,我開始輔導一些朋友及考生參加考試,不過影響有限,就決定把所有的考試技巧寫在網誌上。
雖然我是參加資訊類高普考,但是我的考試技巧適合所有參考國家考試的人去閱讀。只是在舉例方面,我只會舉資訊類的考試科目。
我寫的考試技巧文章很多,每篇文章的內容也很多,不過我希望你讀書之餘,可以用心把他看完,畢竟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,花許多時間寫文字,是希望能夠加速你考上的時間。
如果你是我的朋友,就能夠閱讀240篇考試技巧文章的完整內容。

如果你還不是朋友,可以閱讀己經因為我的文章而考上國家考試的前輩,所寫來的感謝信件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、其實我瞭解到,你現在在準備考試的時候,受到很大的情緒困擾。建議你閱讀"如果情緒不是你的墊腳石就是你的拌腳石。"
2、其實我知道,你面對申論題的考試,總是抓不住重點。建議你閱讀"不出半打原則"
3、其實我可以體會,你不瞭解自己是不是有實力考上。建議你閱讀"9010法則-比考上國家考試前更重要的事情"
4、其實我能想像,你很怕錄取名額太少,錄取率很低。建議你閱讀"錄取率的真相"、"榜首原則"
5、其實參加同樣考試的考生有數千人,你憑什麼能力贏過其他人。建議你閱讀"合法作弊的方法-標準解答與必勝解答"
6、還是你有很多疑問,不知道如何開始準備國家考試。建議你閱讀"國家考試的基本原則"
FB社團「幸福的人生」有一個問題,那就是無法將社團訊息傳遞給「所有」成員看,因此建立了LINE@「幸福的人生-公職之路」帳號@kie1703g,會同時將社團訊息透過LINE@寄出,再請大家記得加入喔。

##EasyReadMore##

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

戶籍法 第十九條


第 十九 條  在同一戶籍地址內,不同戶間另立新戶或合併為一戶者,
       應為分(合)戶登記。
這條文由字面瞭解,其涵意如下:
一、同一戶籍地址內,不同戶間另立新戶,應為分戶登記。
二、同一戶籍地址內,不同戶間合併為一戶者,應為合戶登記。
三、分戶登記:本來同在一起,後來要分開。
四、合戶登記:本來不在一起,後來要在一起。
五、分戶登記例子:爸爸媽媽和兒子媳婦,本來住在一個屋子下,結果兒子夫妻倆要
離開,另立新戶,就需要去戶政事務所辦理分戶登記。
六、合戶登記例子:a家庭和b家庭,一直以來都是分開住,有一天,a家庭要改建,只好住在b家庭,然後a家戶長和b家戶長就去辦理合戶登記。
圖像法
分戶登記:分戶登記是指本來是一戶,改為二戶,所以腦海中,我會用一個紅色的圓圈(圈裏有十九的字樣)代表一戶,然後這個圓圈被切斷,變成二個圓圈(一個圈是十,一個圈是九),代表二戶,反之則相反。
合戶登記:合戶登記就是指本來是二戶,改為一戶,所以腦每中,我會用剛剛才因為分戶登記的二個紅圓圈代表二戶,然後這二個紅圓圈合併為一個紅圓圈。
在讀書準備國家考試的過程中,只要一想到戶籍法第十九條,我的腦海中,就會很快的出現一個紅圓圈變成二個紅圓圈,再由二個紅圓圈變成一個紅圓圈。
就聯想到分戶登記和合戶登記二種登記方式,再聯想到同一個戶籍地址,再聯想到是戶籍法第十九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是針對法條的思考部份,會寫這個是很多考生朋友背法條,背多少忘多少,
不懂得花時間去思考法條內涵。
事實上,對我而言除非是很重要的法條,不然要一字不差的背起來,還真的很困難。
因為有些法規的法條,就一二百條以上,再加上法條解釋,就快一本書了。
我比較習慣自己去想想這個法條到底在說什麼,真的不懂的時間,再去翻個書或網路上查一下。
不過法條基本上不會有看不懂的問題,反倒是理解和背頌比較困難。
如果是死背的考生那就更可憐,不論背了多少都會忘記。
像我這樣理解整個內容,並舉例後,再列出重點,用圖像法,單一法條的想像空間和思考就多了許多,對於記憶的幫助就比較大。
當然如果真的要印像深刻,除了多思考之外,如果能輔助相關的考題就更棒了。
為什麼有相關考題會更好。
因為考題會出的比較活,讓你能夠多一層聯想。
以上是一位朋友問我如何背法條,和法條相關的字句。
我回答在網誌上,當然我也忘了幾天前是誰問我,問的朋友和問題多了,要回答的時候,都己經忘了是誰。

1 則留言: